教務系統課程大綱

一、本課程可培養學生之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y)如下列:
1.議題與實務的學理分析與批判能力
2.特定國家或地區文教計畫之執行與反思批判能力

二、課程目標 Course objectives:
1.解析當代印度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形成之背景脈絡
2.瞭解印度文化特性與多元社會文化議題
3.綜論當代印度教育現況、特色發展與未來趨勢
4.鍛鍊批判思考、反思與分析、合作問題解決、以及獨立研究能力

三、授課方式:
1.教師講授與概念引導
2.學生課堂導讀解析與應用
3.學生個人期末報告與討論
4.影片賞析與討論
5.實務工作者田野經驗分享

四、評量方式:
1.課堂討論與出缺席 20%
2.文學名著導讀(口頭) 20%
3.學術文獻導讀(口頭) 20%:原則上兩人一組
4.個人期末印度專題報告(口頭 + 書面) 40%:報告內容,請任選以下主題擬定標題與進行論述。建議英文字數2000-3000字、中文字數4000-5000字(字數包括標題、摘要、關鍵字、正文、註腳、參考文獻)。報告主題選擇如下:
1.在印度政經文化脈絡下,印度在地菁英或公民社會組織能夠如何捍衛特定弱勢群體(如:女孩、都市貧童、流亡藏人、客家移民)的權利(如:教育品質、土地正義、性別平等)?
2.國際發展合作如何能夠有效增強印度在地領導(人、單位、組織)對社區發展和賦權的正面影響力? 為什麼?
3.在印度,由上而下的教育政策壓力和由下而上的教育創新有可能結合而造成更大的正面影響嗎? 為什麼?
4.國際夥伴關係的形式和內容應如何設計或/和經營實踐,得以追求永續發展?
5.如何強化印度教師領導力和創新能力,以發揮教師在教學實踐、班級管理、甚至是在學校經營與社區連結上的影響力?
6.走進他者的移動之路:紀錄、理解與分析印度人在臺灣的生命故事、或是臺灣人在印度的生命敘事,並能夠藉此深入連結和探索課程中的印度議題。
7.自由命題,請先與授課教師討論確認。

五、主要參考書目
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學院(編) (2010)。亞非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
杜默(譯) (2013)。印度 : 受傷的文明。台北:馬可孛羅。
汪澤民 (2013)。印度十大新興市鎮商機解析。台北: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李永平(譯) (2013)。幽黯國度 : 記憶與現實交錯的印度之旅。台北:馬可孛羅。
呂玉蟬(譯) (2014)。我在印度,接近天堂也看見地獄 : 擁抱混亂,停止多慮開始生活。台北:大好書屋。
林懷民(譯) (2008)。摩訶婆羅達。台北:聯合文學。
林豐智等(譯) (2013)。地下經濟 : 透析全球網路拍賣、攤販文化、山寨仿冒、水貨走私、盜版猖獗的金錢帝國。台北:寶鼎。
吳俊才 (2009)。印度史。台北:三民。
許芯瑋、上官良治 (2012)。報告!這裡沒有校長室:印度河濱學校的六堂課,化知道為做到的熱血教育。台北:親子天下。
周煦 (2002)。冷戰後美國的南亞政策。台北:生智。
美霍華德‧威亞爾達(編) (2006)。非西方發展理論—地區模式與全球趨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施曉光 (2014)。印度高校創業教育:發展中國家的個案。比較教育研究 (36:2)
約翰奈斯比、桃樂絲奈思比 (2015)。全球大變革:南環經濟帶如何重塑我們的世界。台北:天下文化。
陳牧民(主編) (2015)。南亞研究新視野 : 政治發展 、國際關係 、經濟社會。台北:五南。
黃道琳(譯) (2013)。印度 : 百萬叛變的今天。台北:馬可孛羅。
段家誠 (2014)。世界銀行與NGOs : 中止納瑪達水壩計畫中的倡議型NGO影響力。台北:群學。
糜文開 (2010)。印度兩大史詩。台北:台灣商務。
遠藤周作 (1999)。深河。台北:立緒。
潘俊琳 (2012)。圖解100個印度史詩神話故事。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劉玉敏 (2013)。孟買春秋 : 台灣太太樂活印度。台北:木馬文化。
歐愛玲 (2013)。血汗和麻將 : 一個海外華人社區的家庭與企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羅耀宗(譯) (2007)。中國龍與印度象 : 改變新世界經濟的十大威脅。台北:知識流。
楊雯祺、廖芳婕(譯) (2015)。改變世界,我可以! :孩子擁有無限的力量,可以翻轉整個世界。台北:遠流。
鄭以萱(2016)。印度技能發展政策之教育機會均等觀的分析。載於溫明麗主編,教育機會均等 (頁43-66)。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鄭以萱(2019)。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下的優質學習生態系統建構:以社會創業型態之印度河濱學校為例。當代教育研究季刊。(TSSCI)
鄭以萱(2022)。重新思考臺灣與印度公民社會的技職教育夥伴關係:追求永續發展技能。台灣教育研究期刊。
藍筱涵 (2013)。遠離甘地的國度 : 世俗主義與宗教民主義交戰下的印度政治。台北:新銳文創。
廖素珊 (2009)。印度的故事 : 夢想與創意的古國歷史之旅。台北:商周。

Agrawal, S. (2012). Technical training, curriculum support and education initiatives: An assessment of India’s overseas aid in skills development. Background paper prepared for the education for all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12.
Ahmend, M. & Govinda, R. (2010). Universal primary education in South Asia: A right that remains elusive. Prospects, 40:321-335.
Cheng, I-Hsuan (2003). Providing Non-Formal Education Services to the Urban Poor in India. Unpublished MRes Dissertation. Edinburgh University, UK.(Distinction Award)
Cheng, I-Hsuan & Chan, Sheng-Ju (2016). Aid for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The rise of Asia. In McGrath, Simon & Gu, Qing (Eds),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London: Routledge. ISBN 978-0-415-74754-7
Bandyopadhyay, M., Umabati, S. and Zeitlyn, B. (2011). Teachers and Teaching in India. Consortium for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Access, Transitions and Equity (CREATE), UK.
Bangay, C. and Latham, M. (2013). Are we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Moving beyond the state vs non-state providers debate: Reflections and a case study from In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33(2013), 244-252.
Biswal, K. (2011). Secondary Education in India: Development Policies, Programmes and Challenges. Consortium for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Access, Transitions and Equity (CREATE), UK.
D’Souza, K. & Thomas, L. (1994). India: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informal sector. DFID Education Research Paper No. 11.
Government of India (2013). 12th Five Year Plan. Government of India, New Delhi, India.
Govinda, R. and Bandyopadhyay, M. (2011). Access to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India: Analytical overview. In Govinda, R. (Ed.), Who Goes to School? Exploring Exclusion in Indian Edu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dia.
Lewin, K. (2011). Expanding access to secondary education: Can India catch u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31(2011), 382-393.
Majumdar, M. & Mooij, J. (2011). Education and inequality in India: a classroom view. London: Baker & Taylor Books.
Mehendale, A. (2002). Child rights, child labour and education: A study of the legal regime, The Indian Journal of Labour Economics: Special Issue in Child Labour: Dimensions and Policy Options, 45(3):601-614.
Mehrotra, Santosh K. (ed). (2014). India's skills challenge: Reform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o harness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London: Routledge.
Mona Khare (2015). Chapter 10, Education aid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India: Shifting dynamics, increasing collaboration. In Cheng, I-Hsuan & Chan, Sheng-Ju (Ed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Aid in Developing Asia: Policies and Practices. Singapore: Springer.
OECD (2012). Trade-related south-south cooperation: India. 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Rao, N., Cheng, K. M. & Narain, K. (2003). Primary schooling in China and India: Understanding how socio-contextual factors moderate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49(1-2): 153-176.
Shah, P. P. (2016). Partnerships and appropriation: Translating discourses of access and empowerment in girls’ education in In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49(2016), 11-21.
Singal, N.et al. (2017). Insights from within activity based learning (ABL) classrooms in Tamil Nadul, India: Teachers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Ward, M. (2011). Aid to education: the case of Sarva Shiksha Abhiyan in India and the role of development partners.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26(4), 543-556.
Wazir, R. (2002). Eliminating child labour: Do NGO interventions add up to a strategy?, The Indian Journal of Labour Economics: Special Issue in Child Labour: Dimensions and Policy Options, 45(3):615-632.

六、教學進度

第一週2/17(四) 課程定錨和學習策略討論

第二週2/24(四) 當代印度國情篇(一):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
說明:暨大印度籍博士班學生分享與討論

第三週3/3(四) 當代印度國情篇(二):印度的國際援助與發展
說明: Cheng, I-Hsuan & Chan, Sheng-Ju (2016). Aid for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The rise of Asia. In McGrath, Simon & Gu, Qing (Eds),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London: Routledge.

第四週3/10(四) 社會文化專題(一):外交與新聞
說明:暫定印度實務專家分享

第五週3/17(四) 教育專題(一):臺灣與印度公民社會夥伴關係發展
說明:鄭以萱(2022)。重新思考臺灣與印度公民社會的技職教育夥伴關係:追求永續發展技能。台灣教育研究期刊。

第六週3/24(四) 教育專題(二):印度河濱學校與設計思考方法論
說明:鄭以萱(2019)。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下的優質學習生態系統建構:以社會創業型態之印度河濱學校為例。當代教育研究季刊。

第七週3/31(四)社會文化專題(二):生命與宗教觀
說明:影片討論與系統分析

第八週4/7(四) 社會文化專題(三):透過讀書會管窺印度文化意涵
說明:作品導讀推薦:泰格爾的戈拉;遠藤周作的深河;印度 : 受傷的文明;血汗和麻將 : 一個海外華人社區的家庭與企業;遠離甘地的國度 : 世俗主義與宗教民主義交戰下的印度政治

第九週4/14(四)教育專題(三):技職教育和技能發展
說明:鄭以萱(2016)。印度技能發展政策之教育機會均等觀的分析。載於溫明麗主編,教育機會均等 (頁43-66)。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第十週4/21 (四) 教育專題(四):中小學教育私有化
說明:Bangay, C. and Latham, M. (2013). Are we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Moving beyond the state vs non-state providers debate: Reflections and a case study from In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33(2013), 244-252.)

第十一週4/28 (四) 社會文化專題(四):印度的流亡藏人及其移民文化
說明:暫定印度實務專家分享

第十二週5/5(四)教育專題(五):童工、都市貧童與非正規教育
說明:Cheng, I-Hsuan (2003). Providing Non-Formal Education Services to the Urban Poor in India. Unpublished MRes Dissertation. Edinburgh University, UK.

第十三週5/12(四)教育專題(六):女性賦權與夥伴關係
說明: Shah, P. P. (2016). Partnerships and appropriation: Translating discourses of access and empowerment in girls’ education in In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49(2016), 11-21.

第十四週 5/19(四) 社會文化專題(五):土地正義與社區發展
說明:紀錄片討論與系統分析

第十五週5/26(四) 期末專題口頭報告

第十六週6/2 (四) 課程回顧與反思

第十七週6/9 (四) 自主學習週 – 任選一印度議題進行系統圖繪製分析(一)

第十八週6/16(四) 自主學習週 - 任選一印度議題進行系統圖繪製分析(二)
Last modified: Thursday, March 17, 2022, 5:31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