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務系統課程大綱

一、課程目標Course objectives:
本課程係以東南亞區域研究為主軸,邀集本校東南亞學系及東南亞研究相關領域教師與傑出學者,進行講座式教學。
講座議題將涵蓋東南亞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甚或擴及日常行旅╱離散╱遷徙等多元角度,以講座學者自身之域外經驗與想像,在「通識教育」之科普化精神,讓學生易於理解東南亞區域(國家)之文化特徵與歷史發展脈絡。
此外,所有教學互動、課堂錄影、報告設計與評量方式,也將配合教學網站功能。並為充分達成教學資訊化,於課程執行期間,將同步進行教學網頁之建置,藉此產生知識流動與議題生產與串接之的脈絡,並促使學生於學習與合作報告議題之際,進一步掌握當代東南亞區域現狀與文化樣態,達成動態教學效果。

二、師生晤談時間及地點Instructor office hours:週三(10:00~12:00) 教院527

三、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1. 講座式教學
2. 議題設定與討論
3. 個人論述/學習歷程分享
四、評量方式Grading criteria:(含評量項目及所佔比例,請運用多元評量)
1. 出席率、議題討論參與度:30%(講座週不得缺席(公假除外),整體出席率未達70%者,將無法取得本課程學分)
2. 講題個人論述/學習歷程記錄:70%
五、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酌列作者姓名、出版年份、書名、出版書局等資料)
(一)教科書:講座式授課,由講者提供議題講綱
(二)參考書:依講者議題,提供學生相關參考書目

六、教學進度(週次、授課主題、教學活動、評量方式/作業、章節)
Course schedule (week, topic, activities, evaluation/assignment, text, etc.):
第1週(2/17): 課程內容簡述及評量方式說明
第2週(2/24): 東南亞區域歷史發展與區域特性簡述
第3週(3/3): 講座一「東南亞搖滾起始:酒吧.搖擺.喇叭褲 」主講者: 林幗貞 老師 (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第4週(3/10): 講座二「以伊斯蘭之名:穆斯林的重大節慶文化」主講者: 李威瀚 老師 (東南亞學系兼任講師)
第5週(3/17): 講座三「越南社會與文化」: 陳芳草 老師(東南亞學系兼任講師)
第6週(3/24): 講座四「緬甸當代社會運動」: 彭霓霓 老師 (東南亞學系兼任講師)
第7週(3/31): 個人或分組論述並回應"東南亞區域文化"系列講座相關議題
第8週(4/7): 彈性課程
第9週(4/14): 講座五「「生活」在當地(being there): 人類學的田野調查與民族誌書寫」: 劉堉珊 老師 (東南亞學系助理教授)
第10週(4/21): 講座六「穿梭在部落發展計畫中的人類學家」主講者: 邱韻芳 主任(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第11週(4/28):個人或分組論述並回應前"人類學議題"講座相關議題
第12週(5/5): 講座七「「東西洋」、「南洋」與「更遠的印度」~東西方不同之“概念”東南亞」:孫自明 老師(南亞學系兼任兼任助理教授)
第13週(5/12):講座八「拉瑪十世時代泰國的政治困境:王權危機丶軍事政變與「泰式民主」的解構/重構」: 陳佩修 院長(東南亞學系特聘教授)
第14週(5/19):講座九「因應後疫情時代東南亞各國用智慧科技發展無接觸經濟」林正敏 教授(南開科技大學副校長)
第15週(5/26):個人或分組論述並回應"政經議題"講座相關議題
第16週(6/2):彈性週次
第17週(6/9):彈性週次

七、TA協助事項Teaching Assistant tasks:
TA工作:協助講座行政事務、課前設備準備、協助講師講座期間相關設備需求、建構教學互動網頁與網頁內容更新,並配合高教深耕計畫所需成果,與深耕主網頁連結
八、備註Remarks:

九、本課程可培養學生之核心能力與教學活動及評量方法對應表

教學活動:
1.講座式教學
2.議題設定與討論
3.議題個人或分組論述


評量方法:
1.出席率與參與度(量化),議題論述與批判力、文字敘寫能力(質性

培養學生道德思辯之教學活動:多元講題/多視角思辨
培養學生道德思辯之評量方法:課堂討論、與講者互動論壇

培養學生創新學習之教學活動:多元講題/多視角思辨
培養學生創新學習之評量方法:課堂討論、與講者互動論壇、多元學習歷程記錄、課程專屬網頁建構

培養學生專業知能之教學活動:講者專業知能講授
培養學生專業知能之評量方法:回應講者、互動論壇

培養學生國際視野之教學活動:多元講題/多視角思辨
培養學生國際視野之評量方法:課堂討論、與講者互動論壇、多元學習歷程記錄、課程專屬網頁建構
最後修改: 2022年 06月 30日(週四) 05:33